上周,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印度访问期间接受了独家专访,出人意料地点名肯定了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技术创新能力。
"这是一次极其重大的、深远的技术进步。将来某个阶段,它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各项活动。"盖茨在访谈中评价AI的影响力时如是说。当被问及创新源头时,盖茨直言:"有时候小公司某个突破会引人注目,比如中国的DeepSeek,但很快大企业也会追上,所以整体来说,这个领域的创新速度空前之快,几乎是公开竞赛。"这是他首次公开评价这家中国AI企业的技术实力。
在谈到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时,盖茨认为:"就眼下而言,台湾地区在芯片制造上最强,美国则在芯片设计上依然保持领先。韩国的芯片行业也很突出。"而对于印度的AI策略,他给予了积极评价:"我觉得印度在这方面做得很对。印度的主要着力点在于'应用',也就是把现成的基础模型或者开源工具拿来,结合本地需求加以改进。"
主持人: 当前,有一件让商业人士既感到不确定,也多少有些心神不宁的事情,那就是人工智能(AI)。坦白说,我自己对它没有什么特别新颖的问题,但我也从来没有得到过很满意的解答。所以,今天我想跟您聊一些关于 AI 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到底应该对 AI 有多紧张?或者换种说法,人类与技术之间一直有种对立或者博弈的说法——在您看来,这会如何演变?”
比尔·盖茨: 这是一次极其重大的、深远的技术进步。将来某个阶段,它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各项活动。我曾经参与过的那场‘革命’,是让计算机变得廉价、甚至几乎免费。当我年轻的时候,如果听说哪儿有台闲置的电脑,可以在夜里用,我就会跑过去,哪怕是翻窗进去,都想要争取使用时间。因为当时的电脑资源实在太稀缺了。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了个人电脑一天只用几个小时,也不会觉得这样很低效。可是现在,真正稀缺的是‘智能’。不管是顶尖医生、优秀工程师,还是负责打电话给客户做销售或支持服务的人才,智慧或者说‘智能资源’依然很有限。通过人工智能,我们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让它的可靠性提升,但连这方面的进展速度也非常惊人。要让 AI 完全可靠,这依旧是 AI 领域里最棘手的难题,可即便如此,我们已经能用 AI 解决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些问题,AI 的表现已经超越人类水平。当然,由于它并不完美,还存在不够可靠的问题,所以很多人会犹豫:我们该把它投入哪些领域? 不过,如果应用得当的话,AI 将会在医疗、教育等领域迅速铺开。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些领域的变化会很明显。我这次在印度见到很多先行者,他们正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健康与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无论时间表如何,等到 AI 的能力和可靠性都成熟后,就会进入一个‘智能几乎免费’的世界。到那个时候,不管是发明新药、写提案,还是打销售电话,都可以用软件来完成。过去,我们面对的是各类人才短缺——医生短缺、教师短缺等等。但在新世界里,你可以随时调用医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拥有数量无限的个性化、高水平教师、导师,而且他们还能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和动机来鼓励你。对人类而言,这会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转变。”
主持人: 听上去的确很美好,但工作机会又该如何呢?机器取代人之后,大家会不会失业?毕竟过去人活着就要工作,这似乎是一种社会分工的体现。”
比尔·盖茨: ‘工作’其实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需求,工作只是因为过去资源匮乏。比如,‘必须有人去耕田、必须有人去开卡车’。一旦某些工作可以交给机器,那么系统自然就会发生改变。我们的市场和定价体系,包括教育方式,都建立在培养人类智能去提供各种服务的基础上。一旦人工智能让‘人类智能’不再是稀缺资源,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也会面临更多哲学层面的思考,比如‘那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怎么去获得成就感?’等等。对于在‘匮乏世界’里长大的人(我自己就是70年都在这种模式里),要完全转变观念并不容易。但新一代的人,或许从小就习惯了‘不再匮乏’的世界,他们会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主持人: 印度有五亿多25岁以下的年轻人,正打算接受教育或者已经受教育,他们大多也想找工作。您觉得 AI 会妨碍他们找工作吗?或者换句话说,AI 的发展会不会让他们的就业前景更加艰难?”
比尔·盖茨: 其实社会可以选择让机器接手哪些工作,也可以选择在一些领域不让机器介入。‘需要工作的人’这种概念,本身是基于短缺而形成的思维模式。但如果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整体产出——比如粮食、医疗服务等——将不再需要每个人都投身工作才能维持现有水平。这样就多了选择余地:我们可以限制机器在某些方面的使用,也可以鼓励它更多地去创造价值。这种思维和我们目前的工作逻辑并不相同。”
主持人: 说到全球人口,有没有一种完美的人口规模?比如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或者说,我们是否应该鼓励或者限制人口增长?”
比尔·盖茨: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交给个人来决定。每个家庭自己决定要几个孩子,而不是由上而下强制实施。那些政府强制节育或控制生育的做法,其实侵害了个人自由,而且往往还会带来负面影响。当然,有人会说,人口越少排放就越低,但同时经济增长也会受到影响,然后又要引入移民,这往往会成为政治问题。其实从地球承载力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有很大空间,并不至于人口突破地球极限。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生育率一般都会下降。最极端的例子,比如韩国的生育率就很低。中国人口也开始萎缩,每年都少一点。印度也在放缓,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主要在南部)。所以印度人口增长率其实也不是很高。美国比较特殊,合法和非法移民对其人口的影响都很大。美国的未来人口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移民政策是否持续开放。但并不存在什么‘最佳’的人口数字,这个完全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至于我和我的基金会,我们在做的事情包括帮助那些想要在家庭层面做生育间隔或数量限制的人,确保他们可以获得相关的工具和服务,这是我们能帮到的地方。”
主持人: 最后一个有关 AI 的问题,然后我们做个小游戏。您觉得印度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如何?或者说,印度要怎么在 AI 方面做好布局?”
比尔·盖茨: 我觉得印度在这方面做得很对。印度的主要着力点在于‘应用’,也就是把现成的基础模型或者开源工具拿来,结合本地需求加以改进。如今,AI 的前沿研究大多发表得很公开,很多最新模型都是开源的。哪怕它们在某些基准测试(benchmark)上只落后几个月,也能很快赶上。所以即便最顶尖的研究团队主要在美国或中国,印度也不会真正落后。大家可以把最先进的模型拿过来,然后把印度本地语言、方言、农业场景等数据融入其中,来帮助印度农民,或者提升本土的各种行业效率。也可以用于国防领域,只要将模型加以改动,就能很快跟上最新进展。至于‘造芯片’这件事——如果印度能够在芯片制造上具备竞争力,那自然值得去做。但如果只能靠大规模补贴,去维持一个永远无法自我持续的芯片产业,那就没必要。美国可能会坚持自己做芯片,是出于‘供应链安全’和‘地缘政治’的考虑,怕跟别国闹翻了之后买不到芯片。但印度真正要自己做芯片,也应该是因为有实际竞争力,而不是仅仅靠财政补贴把产能硬撑起来。”
主持人: 那么关于 AI 带来的巨大计算需求,印度有没有能力在能源和电力供应方面跟得上?我之前听人说过,每一条 ChatGPT 查询都相当于消耗 10 部 iPhone 的电池电量,这可是非常惊人的能源消耗。更别提将来AI的用量只会越来越大。”
比尔·盖茨: AI 的整体用电负荷,未来可能会占全球用电量的 10% 到 15%。但相比于我们把所有汽车都变成电动汽车,或者用电来替代传统能源(比如给钢铁和水泥工业做电气化),AI 所用的电量还是要少一些。而且很多数据中心买电的时候,更倾向于使用清洁能源。所以如果电力供应商说:‘我们只能用新建的燃煤电厂来满足需求’,那些科技公司往往会犹豫,甚至可能愿意出钱去推动核能或者更多清洁能源的发展。另外,有关 AI 的能耗到底会不会飙升到非常惊人的地步,这里也有很多未知数。人类大脑消耗的能量其实非常少,但目前的 AI 模型同等认知层面的能源效率,和人类大脑相比差了大约一万倍。所以,进化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存在的可能性:可以大幅度降低计算能耗。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我们能把这‘一万倍的差距’消减多少呢?如果能做得很好,很多人对‘AI 会极度耗电’的担心,也许就不成立。但目前大家都不想错失良机,像谷歌、微软等大公司就会争先恐后地建立更多数据中心来抢占 AI 赛道。我们也确实可能出现‘过度建造数据中心’的情况,就像历史上许多产业在爆发期常常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但你并不知道这个拐点会在三年后、十年后还是十五年后才到来。一旦赌错了,企业会因此破产,所以他们宁愿先超前布局,哪怕后面出现过剩。”
主持人: 我看很多重大技术创新的颠覆性往往来自‘后来者’,比如中国企业在制造领域的效率提升,就把不少老牌企业甩在后面。”
比尔·盖茨: 是的,但也要看到,大多数‘创新’其实仍然来自有庞大研发预算的现有大企业。因为它们有资金、有大量顶尖人才,能不断投入研发。当然,时不时也会有新公司崛起,打破旧格局,就像英伟达在芯片领域、OpenAI 在 AI 领域。但如果你回头看整个创新史,像英特尔这样的大公司其实在芯片技术上贡献了很多年。只是当英特尔走下坡路时,英伟达站了出来,就显得非常耀眼。同样在 AI 里,微软、谷歌、OpenAI 的研发也占了非常大的比例。中国那边有阿里、字节跳动等,做得也很好。有时候小公司某个突破会引人注目,比如中国的 DeepSeek,但很快大企业也会追上,所以整体来说,这个领域的创新速度空前之快,几乎是公开竞赛。
主持人:‘硅谷与华盛顿特区’之间的关系将会如何?又应该如何?
比尔·盖茨: 我觉得政治家们应对 AI 会比较吃力,因为他们本身对技术不熟悉,而 AI 的进展速度又太快。2024 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其实都没怎么讨论 AI 政策。几乎没人说:‘这个候选人 AI 政策好,那个不好。’但我预测到 2028 年,这将成为最重要的三大话题之一。因为大家会开始看到不仅是‘白领 AI’,还会有‘蓝领 AI’,包括各种机器人开始替代体力工作。就算 2028 年还不够明显,最晚 2032 年,劳动力市场的转变一定已经开始。到那时,硅谷与 DC 必须就政策进行更多对话。至于这关系是好是坏,我倾向于乐观。因为我还是希望多说点正面话。
主持人: 那关于‘芯片之战’,您觉得哪国会赢?又有没有输家?
比尔·盖茨: 就眼下而言,台湾在芯片制造上最强,美国则在芯片设计上依然保持领先。韩国的芯片行业也很突出。所以说,芯片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只要供应链顺畅,就不会有真正的输家。不过,如果台湾发生冲突、产能被摧毁,那全世界都会陷入严重的‘缺芯’局面。现在也有一些全新理念,可能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制造芯片,这些还在研发阶段,5到10年后也许会成熟。
主持人: 我们都知道您对 OpenAI 的投资很兴奋,那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是否也有让您感到担忧的地方?
比尔·盖茨: AI 整体上让我有些担忧,因为它的潜力太大,人类必须非常慎重地去运用。可 OpenAI 这家公司本身我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的团队和领导者我都认识,我跟 Sam Altman、Greg Brockman 等人都合作过,他们都很出色。
主持人: 如果让您展望未来十年,您会投资哪个经济体来获取更高收益?美国、中国还是印度?
比尔·盖茨: 要是你说股票市场,印度的股市里也已经反映出部分增长预期。印度现在讨论的是‘增长率是 5% 还是 10%’,而美国很难保持这么高的增长率。美国作为一个富裕国家,如果能维持 2.5% 到 3% 已经不错了。印度只要保持良好态势,增长率会非常可观。而且政府手里的资源也会更多,可以投入到医疗、教育等领域。对印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局面。
主持人: 我想问一个稍微偏哲学的问题,分两部分。首先,如果能源变得更高效,而财富似乎又与能源密切相关,您觉得我们能否更快地达到全球总财富‘千万亿美元’的目标?第二个问题是,在发现 AI 之后,您对‘人类智慧’或‘人本身’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吗?
比尔·盖茨: 我对未来能源非常乐观,无论是核裂变还是核聚变,都可能在未来大幅降低成本,甚至比现在的太阳能、天然气或煤炭都要便宜。这会带来好处,因为它能提供稳定电力,不受天气影响,可以建在靠近负载中心的地方,会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发展。至于 AI 改变我们对‘人类’的认知,这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有人认为人类还没准备好迎接 AI,应该先放在一边,先让人类社会自己和睦相处,再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比如穆斯塔法·苏莱曼(Mustafa Suleyman)也有类似的观点。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按下暂停键。那些公司和国家都有各自强烈的动力去推动 AI 发展。要是谁说‘我们暂停吧’,很可能就会落后。所以 AI 不会放慢脚步,我们只能学着去适应。经济学家、哲学家、宗教界人士都应该思考在一个‘资源过剩’的世界里,我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会怎样演化。这个问题十分宏大。
文章来源:AI深度研究员,本网站仅用于公益宣传,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及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