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谢建超:AI时代的文明抉择——中国智慧回应全球挑战 | 2025世界创新大会前瞻

已发布

2025年09月04日

分享

04b63958a30f8100ce8f3d0f7bc82962.jpeg

图为:世界创新大会创始人兼组委会秘书长谢建超在2024世界创新大会(第八届)作主旨发言。


在科技浪潮奔涌的21世纪,人工智能已成为与水、电、网络并列,重塑世界文明的“新基础设施”。这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一场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文明抉择。2025世界创新大会(第九届)将以“人工智能与世界文明”为核心议题,旨在汇聚全球智慧,直面AI时代的全球性挑战,并就此贡献中国智慧与解决方案。

一、就业变革:在技术进步中筑牢劳动者的转型基石

AI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岗位替代,而是一场深刻的就业生态重构。

AI对生产力的重构,正日益超越“机器替代人工”的表层逻辑。以特斯拉超级工厂为例,据特斯拉《2024年影响力报告》数据显示,其AI系统不仅实现机器人组装的“毫米级精度”,更通过实时生产数据建模,构建出预测性运维(Predictive Maintenance)体系。这种“主动优化”模式正推动传统制造业从“被动响应”向“前瞻管理”转型。

效率跃升的背后,是就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新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从“体力熟练度”转向“数据敏感度与系统思维”,而传统工人面临的“技能断层”成为全球性挑战。这意味着,AI带来的不是“岗位消失”,而是“岗位升级”的新机遇。

本届大会将倡导建立“全球技能转型合作机制”。该机制拟借鉴中国“新职业技能振兴计划”的经验,构建“企业-政府-培训机构-社区”协同体系。据苏州工业园区的跟踪数据,经系统化培训的产业工人,转型后6个月内稳定就业比例达65%以上,这一转型路径为全球同类工业区的升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样本”。 

二、数据伦理:在技术普惠与隐私保护间构建平衡机制

AI普惠的前提是安全,创新的边界是合规。

AI在社会服务领域的价值,本质是通过技术破解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医疗领域中,由钟南山院士团队指导的深圳市人民医院引入肺结节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能将肺结节的误切率从接近20%降至8%;结合血液DNA检测技术后,其对良恶性判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更达到了93%以上来源:钟南山院士团队研究成果发布)。这直观体现了“技术普惠”的核心价值,也让优质资源通过数字手段“下沉”到需求最迫切的地方。

但“普惠”的实现不能以牺牲隐私为代价。2023年美国某医疗科技公司因未经授权使用30万份患者基因数据训练AI模型,引发集体诉讼并最终赔偿1.2亿美元,这一案例明确了数据使用的法律边界:高质量、合规的数据是AI的“燃料”,但必须在“知情同意”“最小必要”“动态授权”的原则下规范采集与应用。

中国的实践为全球提供了参考样本。浙江推行的“医疗数据授权使用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Data Available but Invisible)”:患者通过手机App可精细化设定数据的授权范围、使用时限及具体用途,数据流转全程留痕且不可篡改。目前该模式已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数字医疗伦理指南》的推荐实践案例。

本届大会将倡导制定“可信AI数据全球治理准则”,联合多国专家研讨跨境数据合规流动的标准框架,探索“数据主权”与“技术共享”的平衡点,助力创新与保护并行不悖。

三、文化传承:以技术为桥,让文明在传承中创新

AI不是文化的“终结者”,而是多元文明对话的催化剂。

AI与文化的交融,正在打破“传承守旧”与“创新失根”的二元对立。敦煌研究院的AI残卷补全技术通过深度学习3.6万份敦煌遗书的笔法特征、文字结构及不同朝代抄经人的书写风格,建立“个性化补全模型”。这种“技术+人文”的模式,使文化遗产修复从“经验依赖”转向“精准化、可追溯的科学操作”。

在创新维度,AI的价值在于拓展文化表达的可能性,而非替代人类的文化创造力。中央音乐学院的AI作曲系统通过算法分析京剧“西皮二黄”的板式节奏与交响乐“奏鸣曲式”的结构逻辑,找到二者的“节奏共鸣点”,最终呈现出“中西融合而不失本味”的艺术风格。

本届大会将倡议构建“文化基因数字库”,推动各国文化机构分享经审核的文化元素(如传统纹样、音乐调式、文学母题等),利用AI生成融合创新作品,并探讨收益回馈源社区的机制,以避免文化创新中的“单向提取”,构建“共建-共享-共荣”的文化生态。

四、教育转型:用技术赋能思维,而非替代思考

教育的核心永远是人,AI是赋能者而非替代者。

AI对教育的改造,正颠覆传统教育范式。可汗学院的AI教学系统能使学习效率提升35%,核心在于其“知识图谱”技术可精准定位学生的“认知盲区”,而教师得以从重复性批改中解放,转向设计深度互动活动。

但技术便利可能潜藏“思维惰性”的风险。北京某中学的对照实验显示:长期使用AI作业辅导的学生,在标准化试题中得分平均高出12%,但在开放式问题中,其方案的创新性比未使用AI的学生低27%。究其原因,AI提供的“最优解”易使学生形成“路径依赖”,削弱主动探索的意愿。

未来教育的核心方向已逐渐清晰:2025年起,“人机协同教学指数”(衡量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效率)和“学生创新思维评级”(通过跨学科任务评估原创能力)将逐步成为教育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世界创新大会将推动探讨建立全球AI教育认证体系,倡导教育类AI产品符合"赋能而非替代"的伦理准则。

五、全球治理:从共识到行动,构建务实合作框架

全球治理没有标准答案,差异化协同才是可行路径。

当AI的影响跨越国界,全球治理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2024年联合国《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的发布,不仅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更明确了“风险预防”“透明可追溯”等具体操作路径,为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但从“共识”到“行动”的转化,仍面临“技术差异”与“利益协调”的双重挑战。中国与肯尼亚合作的“农业AI项目”提供了务实样本:中方提供经“本地化训练”的AI模型(适配非洲土壤、气候数据),肯方负责田间数据采集与反馈优化,最终使当地玉米亩产提升32%,并培养了500名本土AI技术人员。这种“技术共享+本土适配”的模式,证明了“差异化合作”的可行性。

本届大会将致力于成为全球合作的催化平台,推动构建包括技术合规性验证、算法透明度评估以及普惠性技术开发在内的国际协作机制,助力全球共识转化为多层次、多领域的切实行动。

从智能生产线到数字文化重生,从个性化学习到全球治理合作,AI对世界文明的重塑,本质上是一场“人类主导、技术协同”的双向对话。2025世界创新大会的核心使命,正在于让这场对话更具理性共识、更富包容精神,为全球共同的文明抉择提供深思熟虑的框架。

我们呼吁全球创新者共同参与“文明护航计划”,为每一项AI创新注入三重考量:技术上是否稳健可靠?伦理上是否包容多元?文明维度上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期待在大会中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探索智能时代的人类文明新发展路径,以中国智慧回应全球挑战。

或许不久之后,我们衡量医院水平的指标将是“人机协作诊疗率”,评价教育的核心是“AI赋能下的创新思维能力”。2025世界创新大会,正是我们共同定义这些新标准、绘制新航线的起点。我们期待与全球各界代表12月6日-8日在全球排名第一的创新集群城市大湾区相聚,在广州相聚,共同将共识转化为行动。

(本文作者谢建超系世界创新大会创始人兼秘书长)

微信图片.jpg

微信图片_20250903175053_2394_71.jpg

文章来源:世界创新大会组委会秘书处,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及来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