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届世界创新大会(2023年会)于11月25日-26日在中国广州成功举办。本届会议主题为“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创新合作机遇”,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工商界领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创新青年企业家等500多名嘉宾出席会议。与会嘉宾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主旨演讲和对话讨论,并开展经贸交流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现将演讲全文刊发,以供大家学习交流。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出席第6届世界创新大会。今天这里有我的很多好朋友,好同事、校友,也有很多新朋友。我今天报告的主题是“前沿科技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有几个案例跟大家分享。
首先,中医药学它是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文明和文化,也是体现在我国要保健卫生事业的保健体系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对重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发展我国原创医药产业的重要资源。
今天上午刚好是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年会,在白云宾馆开会,有几百人。教授要求我去讲药,我在里面全讲的是药。所以,今天实际上我们的中医药,医和药是不分家的。
中医药是一个原创医药的重要资源,也是体现我们中华文化和中国科技影响世界的重要载体。最后这句话还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要我们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力自强,我们中医药实际上是真能做出贡献的。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指示我们: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我们要推动中医药和西药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这“三个推动”,我们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扎根,怎么样能够把这个工作做好。
党的二十大对中医药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对大湾区特别重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几年前就跟广东省政府就签订了合作备忘录,然后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级建设方案。所以我们粤港澳大湾区还真是发展中医药的好地方。
大家看,无论是国家的战略也好、还是创新的环境也好、还是营商环境在国际上的地位,今天刚好符合我们这个会议的主题。
我们在大湾区都是很好的选择。这个不单纯是我们创新的环境,还有我们创新的要素聚集,广州市是不是最集聚的地方。我们有香港、还有澳门,粤港澳大湾区,9加2的城市。
2006年,广东省就提要“打造中医药强省”,一直坚持到现在,并且越做越好。我们广州中药大学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包括我自己也很荣幸,也是广州中药大学的校友。对我们广东省中医院来说,在全国中医院的综合实力排名都是十连贯。
我是2011年去的澳门,做了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室的第一任主任,国家实验室是我一手打造的。
我去年回到广东省中医院,回到广东中医药大学,又申请成功一个“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是全国中医领域里唯一的一个。
现在依托我们浙江大学,我们中院,我们在做。还有我们香港、澳门两个经贸自由港,还有横琴、南沙、前海三个自由贸易区。要推动中药的国际化发展,推动中药走向世界的重要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湾区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
我想,中医药的科技创新要突出三个关键词。
聚焦“强”字发力。强:具备解决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关键科学问题和开展源头技术创新的能力,提高中医药对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瞄准“高”字登攀。高:具有参与全球医药科技与产业竞争的能力,研究成果或产品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
紧扣“新”字攻关。新:注重挖掘中医药原创理论,发现生命科学新规律,丰富医学思想与方法;研发新技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创造疾病诊治新方案。
我这个是不是唱高调,是不是讲的太高?所以,说实在的,要看我们是不是能做得到。
我这里想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青蒿素的发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治疟“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不去水煎?就是因为怕高温破坏了化学成分。
1972年屠呦呦教授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具显著的抗疟活性。采用现代药学技术对青蒿素结构修饰,获得双氢青蒿素,其抗疟活性较青蒿素更强。
青蒿素:一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抗疟化学结构,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这句话大家理解一下是什么意思?以前的抗菌发酵药物是奎宁类的。而中医药不一样,发现了新的化学结构青蒿素。
中国首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源于研究中医药,震惊世界!
讲到这里,大家知道了:不管是中药、西药,只要是有效的,一定有它的作用原理。
所以,从“中药”这里面,是最好搞原创的。这就是从0到1的原创,找出来新的化学结构。
所以,中医文献、古籍的记载,特别不能丢。
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实际上对这个世界震撼,对我们中国内地就更震撼。为什么,那么大的科学领域做的都不错,怎么会是一个研究中医药的第一个获奖?因为,中医药里面很多的原创性非常强。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这些方面去理解。
第二个例子,三氧化二砷·分子式As2O3(砒霜)治疗白血病:砒霜的中医传统药用功效: 味辛、酸,性热。 蚀疮去腐,杀虫,劫痰,截疟。陈竺院士、王振义院士、张亭栋教授的重大贡献在于: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进行联合靶向治疗。使该疾病的5年无病生存率,由5% 跃升至90% 以上,达到基本治愈标准。实际上,这也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我们中医药人,要看到我们的成绩,要有底气,要下定决心。
我90年代初期到德国学习。我当时就坚守过,我希望外国人来支持我做中药研究。当时被人家笑话。我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学德语的时候,当时我说要到德国去做我的研究,每个人都笑话。我后来就写信,真的就有人接受了。
我看上了化学结构,就坚守了一辈子,现在还在做。我们中医药很多的数据没讲出来,没拿出来。你只要是有效就好了。中医药原创,有不同的药物作用机制。我们得出最为重要的启示,就是传统的中医药不可丢,现代的先进科技不可少。我们要源于传统,高于传统。来自临床,要回归临床。
传承与创新不可分割,基于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集成应用多学科先进技术研究中医药,一定能获取原始创新成果。
中医与西医有许多“不同”,中医药治疗也有许多“未知”,只要确有疗效并且安全,阐明这些“不同”和“未知”,就会带来科学发现和医药创新。这正是我们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意义所在,是科学创新之源泉。
这是哲学赋予我们的逻辑。就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有真相和假象。
安全有效的,这就是真相!一定有它内在的本质,你把这个本质挖掘出来,就是原始创新。
现在生命科学的一场大革命,非常重要的就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前沿科技为载体。我相信中医药大数据、数字化、智能化、工程化、人工智能是我们的未来。实际上现代化对每个学科都需要,现代化永远在路上。
昨天答辩,国家自然基金立项,一个以大模型语言、大模型去研究中医药的方式。数学家利用大模型的gpu的技术去研究我们中医药的工程。
所以,今后跨学科、跨领域会非常之多。
未来,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创立现代中医临床“病证结合”诊疗新模式。整合多元组学深度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BT+IT),构建疾病及中医证候(病证结合)的分子表征图谱,实现疾病诊断和中医分型、病证结合治疗效应评价、机制阐释、早期诊断及预警的客观化、标准化、现代化。对所属重点研究疾病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性研究,创建多维融合技术体系。
第二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建立“病证结合治疗学”新学科。
我们中医问切还是根据我们单一的传统,大家说主观性太强,不够标准化、不够客观化。中医要发展和进步,跟西医一样,也要有实验室的参考诊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建立“病证结合治疗学”新学科。我们要把中医跟西医对接起来,把医和药对接起来。我们中医药完全是有物质基础,拿现代的前沿技术能够做成我们的标准。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核心”。
“病”:指具体的疾病诊断;通过辨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规律。“证”:指某个阶段临床症状、特征概括。是按照中医理论的疾病分类方法;通过辨证(或证候),可辨析疾病目前所处阶段、类型及患者机体的整体状态。“证”是辨证论治理论的“轴心”。
同一疾病可产生不同的“证”(同病异证),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之中(异病同证)。单纯辨病不能兼顾患者个体差异和机体的整体反应,单纯辨证不能反应疾病的病原、病理、病灶等特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形成现代“病-证-方”结合模式诊疗疾病,保障中医临床疗效。
阐释中医“病证结合”的诊疗原理,是开发并放大中医原创理论价值和临床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最重要途径。能催生中医药现代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新药创制的新范式。
没有“辨证论治”顶梁柱,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就彻底坍塌了!
我们现在中医药做了很多药,也要有作用机制。
我们中医今后要有自检的药理学体系,创建“证候药理学”新学科,克服现行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不足与缺陷。
中药复方的作用,具有复杂性。以往,中药复方的药理学评价,多参考化学药物单靶点的评价技术与方法,忽略了复方作用的多通路与靶网络特征。
药物治疗靶点的局限性,未能有效地针对中药特色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模式开展系统研究,制约了医药原创理论为指导药物治疗原理的深度阐释。
中药药理学研究未能把中医证候层面的研究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导致中药药理学评价缺乏对中医证候及临床治疗机理的解析,使证候评价缺乏关联性。
证候药理学是证候学和药理学的新型交叉学科。它与传统药理学的最大区别是:证候药理学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运用中医方剂防治疾病的药理作用与机理的一门新兴学科。
证候药理学是中医学自己的药理学,是中医学术发展及开发证候类新药不可或缺的。
证候药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一是中医证候治疗靶标发现及功能解析;二是“病证结合”生物新模型和新技术开发;三是“方证对应”治疗方剂的药物有效性解析;四是方剂配伍与辨证用药的毒理学特征阐释。
尤其是在中医、复方的单体,重要的3要3方。
第三个,要人工智能、大数据筛选。建立以多元化学质谱、多元生物组学、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创新前沿技术,是开辟中医药科技创新新赛道、赢得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强大动力引擎,值得高度重视与整合应用。
武汉抗疫时,全国重要的药方满天飞,全国级和省市级推荐诊疗方案治疗新冠肺炎处方逾167个,所有处方一共涉及到340余种中药材。再进行人工电子计算机的计算,算出来这八味药是排在最优先的地位。
人工智能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建模、人工智能、神经元、网络等等,一系列的、去找它的关联。
所以,我把在这个称为“三合一的技术”。大模型才能让知识涌现出来。
中医药不同于西药,只要他是有效的,一定有他的科学的道理。不要因为暂时拿不出数据来,你就去否定他,就认为他不科学。
最关键是中医药在临床有效、能治好病,这里面一定是能够找到他的科学性。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国际上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关注。
所以,我相信我们的中医药一定是为人类做贡献的。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由世界创新大会组委会秘书处根据刘良院士在第6届世界创新大会开幕式所作的主旨演讲录音整理而成,有删节。版权所有,转载文章内容须注明出处“文章来源:第6届世界创新大会,演讲者:刘良”。)
世界创新大会(WIC)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系列重要论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搭建的国际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大会以“携手构建人类创新发展命运共同体,促进中国与国际的创新合作交流,服务国家创新发展,让创新造福人类”为使命,努力成为链接全球政界、商界、科学界领头人的桥梁和纽带。大会的发展目标是立足大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与经济创新发展标杆大会(博览会),努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发展最好的湾区。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