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
黄奇帆谈新质生产力:
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可持续问题
上月末,2024“影响力·时代”峰会——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出席论坛,并发表了题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逻辑和实施路径》的演讲,详细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发展逻辑及其在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黄奇帆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基础上,通过科技进步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的生产力飞跃。
比如在中国四十年的经济增长历程中,主要依靠低成本人口红利、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以及全球化红利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不过,“过去四十年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也无法在未来复制。”黄奇帆说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三大不可持续问题: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资金资本的边际效应降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面对这些问题,他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维持经济增长势头的近期需求,更是支撑14亿人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战略。
“中国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夜,智能化和新科技革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黄奇帆说道。
以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中,生产性服务业(区别于生活性服务业,指促进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服务行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步不仅关系到产业结构的优化,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黄奇帆给出一组数据进行对比,他说每年中国资源消费占全球消费的50%,但创造出的GDP只占全球GDP的20%,也就是说中国的资源消耗是全世界最高的。
因此,工业技术在中国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具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服务价值在高端产品中所占比重、独角兽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占比,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的贡献,这五大宏观指标共同勾勒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潜力。
黄奇帆分析称,当前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约为27%,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显示出中国在该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服务贸易的全球比重不断上升,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30%,而中国去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6.81万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0.87万亿美元,占比只有12.8%。
“从这些对比的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的服务贸易偏低,其主要原因就是制造业背后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到位,全要素生产率的比重不高。”他说道。
作为具备强大创新能力和巨大成长潜力的企业群体,独角兽企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因此,资本市场中独角兽企业的占比,更是体现了一个国家新质生产力的活力。
据了解,美国资本市场总额有40多万亿美元,其中独角兽企业的市值占资本市场总市值的30%,达到12万亿美元。目前国内股票市场总市值为70多万亿元人民币,包括科技创新类板块,将其视为独角兽,在股票市场中,其市值不到10万亿元。
那么,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演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比重该如何提升?
黄奇帆认为,产业互联网与产业链集群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新的土壤。
除此之外,黄奇帆认为,增大研发经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明确数据产权、提高社会对创新者的容纳度,这些措施对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过去四十年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也无法在未来复制。”黄奇帆在《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和实施路径》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再靠资源、靠资金、靠劳动力等大量要素投入加速度发展的时代过去了,目前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夜,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为新质生产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
“在这样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增长红利,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黄奇帆指出,从近期看,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的增长引擎,维持经济增长势头;从远期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支撑14亿人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般性的技术进步,而是在科技上实现革命性突破,形成一大批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成果”,黄奇帆强调,当前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数字智能、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等五大领域,推动颠覆性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同时,要实现科技上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工具创新并形成新的生产要素。
文章来源:New Economist,版权属于原作者,本网站仅用于公益宣传,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及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