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创新大会创办于2017年,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搭建的国际平台。大会以“促进国际创新合作交流、让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为主旨,致力于“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交流合作平台,成为政界、工商界和科学界的桥梁纽带”。创办十年来,大会见证了无数创新成果的诞生,深切体会到创新重塑世界的强大力量。如何以更具感染力与凝聚力的方式传播创新精神,让更多人理解并投身创新,成为大会思考的重要方向。在即将迎来成立十周年之际,主题歌《光聚未来》的诞生,为“创新协作”这一抽象命题提供了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诠释。
《光聚未来》作为世界创新大会主题歌,其歌名本身即构成精准的意义系统,为其“典范性”的四维建构埋下核心伏笔:“光”象征创新精神的内核(突破、希望、指引),是意象系统与主题表达的核心符号;“聚”代表全球协作的路径(联结、合力、共生),暗含个体与集体、民族与世界的辩证关系,为结构设计提供逻辑线索;“未来”指向人类共同的价值向度(突破当下、共创愿景),赋予语言表达以时空张力与传播生命力。三者形成“本质—行动—目标”的闭环,既暗合创新从“个体突破”到“集体共创”的哲学脉络,也为破解主题歌创作的普遍困境(抽象主题具象化、个体情感集体化、艺术表达功能化)提供了钥匙。
《光聚未来》歌词发布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它的卓越之处在于,创作始终以创新、融合、希望为理念,既体现创新的深度与广度,又通俗易懂以引发大众共鸣;既充满激情,又不失温暖与希望。其以“光”“聚”“未来”为核心意象,构建起“主题表达的辩证性、意象系统的符号性、结构艺术的耦合性、语言风格的适配性”四维一体的创作逻辑。这一逻辑让“创新协作”从抽象理念变得生动可感,既承载了世界创新大会“激活创新、凝聚共识”的平台诉求,又为主题歌创作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实践参考。下面,我们将从这四个维度,解码其如何将宏大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艺术体验。
一、主题表达的辩证性:多维追问中构建思想的立体坐标系
歌词对“创新”的诠释突破了单一化的表层解读,通过三重辩证关系的深度挖掘,让主题从工具理性上升至价值理性,形成多维度的思想张力。
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性辩证:“古老智慧焕新光”一句,以“焕新”而非“取代”定义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揭示出二者并非对立的“断裂带”,而是相互滋养的“共生体”。这里的“新光”不是对“古老智慧”的否定,而是传统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如同故宫文创让文物“活起来”、敦煌数字库让壁画“动起来”,创新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对历史根基的尊重。这种表达超越了“为创新而创新”的浮躁,赋予主题以历史纵深感,暗合当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全球命题。
个体与集体的互构性辩证:歌词巧妙处理了“个体突破”与“集体协作”的关系:“灵感自由绽放”强调个体创造力的原生价值,“星光奔涌成银河”则凸显集体协作的规模效应。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个体微光”照亮“集体星河”、“集体星河”反哺“个体微光”的互构过程。这种辩证视角既避免了“英雄式创新”的片面化,也否定了“消解个体”的极端化,更贴合创新实践的真实逻辑——从硅谷的创业团队到开源社区的协同开发,从诺贝尔奖团队的联合攻关到民间创客的互助网络,创新从来都是“个体智慧”与“集体力量”的共舞。
民族与世界的包容性辩证:“不同的语言,同样的渴望”以极简的对比句式,构建了“和而不同”的全球创新观。“不同的语言”承认地域文化、发展路径的多样性(如东方的“渐进式创新”与西方的“颠覆式创新”,北欧的“福利导向创新”与亚洲的“效率驱动创新”),“同样的渴望”则锚定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如对清洁能源、公共卫生、智能科技的共同探索)。这种表达让“世界创新”摆脱了“西方中心论”或“文化孤立主义”的误区,成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价值共识,精准呼应了全球化时代“多元共生”的发展潮流。
二、意象系统的符号性:“光”的动态叙事图谱构建
以“光”为核心的意象群形成多维度、动态化的符号网络,每个意象既承担独立的象征功能,又在整体叙事中形成“萌芽—生长—汇聚—绽放”的完整轨迹,让抽象的“创新”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视觉符号。
1.核心意象“光”的多层符号编码
自然之光:生命性的隐喻:“晨光吻醒地平线”中,“晨光”以“微弱却坚定”的特质,对应创新初期的灵感状态——如同种子破土、嫩芽初绽,虽稚嫩却孕育着无限可能;“吻醒”的拟人化处理赋予创新以“自然生长”的生命力,消解了“创新是精英专利”的刻板印象,让其回归“人类本能”的属性——就像原始人钻木取火、古人改良农具,创新本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选择。
行动之光:能量性的象征:“燃起火焰”中,“火焰”是“光”的强化形态,代表灵感转化为行动的激情能量。“聚一团”的表述暗含“个体—集体”的能量跃迁,如同创新从个人想法到团队实践的转化:一个人的奇思妙想或许只是火花,一群人的共同行动才能燃起燎原之火,强调“行动力”是创新落地的关键。
协作之光:聚合性的映射:“星光奔涌成银河”以“星光”的分散性对应个体创新的多样性(如不同领域的技术突破、不同文化的创意火花),“银河”的汇聚性象征协作形成的系统力量。“奔涌”的动态感既展现创新的持续性(非一蹴而就),又构建“微观创新—宏观变革”的视觉化隐喻——正如蒸汽机改良、电力应用、计算机发明等无数个体突破,最终汇聚成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历史洪流,个体创新的量变终将引发集体进步的质变。
价值之光:精神性的升华:从“创新之光”到“众志之光”的关键词替换,完成了从“技术驱动”到“人文驱动”的主体转换。“众志之光”将创新的核心从“物”转向“人”,揭示出“创新的终极价值是人的联结与成长”——5G技术是载体,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才是价值;人工智能是工具,让老人获得更便捷的照护才是归宿。工具服务于需求,而人的共同成长和“让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才是创新的终极意义。
2.辅助意象的功能协同:“桥梁”“大道”构成“连接”与“开拓”的实践意象,精准对应创新的务实属性——“桥梁”解决“跨域沟通”的问题(如技术标准的对接、文化差异的弥合、产学研的壁垒打破),“大道”指向“长远发展”的目标(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代际公平的规则构建);“窗”(“推开心中那扇窗”)象征思维的开放,强调“打破认知边界”是创新的前提(如同哥白尼打破“地心说”的桎梏、乔布斯打破“手机只能通话”的认知);“远方”(“更美的远方”)则锚定未来维度,让创新始终保有对“可能性”的向往(从“可上九天揽月”的憧憬到空间站的建成,从“消灭贫困”的愿景到全球减贫实践)。这些辅助意象与“光”的核心意象形成“认知—行动—目标”的闭环,让抽象的“创新”变得可触可感、可学可做。
值得强调的是,主歌1的重复演唱设计是串联“光”的意象轨迹、强化叙事张力的精妙一笔。首次出现的“晨光吻醒地平线”,以“吻醒”的轻柔感定格创新萌芽的瞬间,“火焰”尚是信念的微光;当重复段落响起时,经过副歌“创新之光”的铺垫,同样的场景已承载更厚重的情感——“晨光”与“火焰”的意象因演唱处理的递进(从轻柔试探到声线渐强)形成呼应,既通过场景回归让“光从萌芽到凝聚”的脉络更清晰,又顺应人声从收敛到舒展的生理规律,让听众在熟悉旋律中捕捉到创新力量生长的细腻层次。这种“重复中见变化”的设计,让意象的连贯性与演唱的自然性形成共振,成为“光”的叙事从“个体感知”到“集体共鸣”的关键支点。
三、结构艺术的耦合性:音乐性与叙事性的同频共振
歌词结构设计既遵循音乐文学的韵律规律,又暗藏叙事推进的内在逻辑,通过“起承转合”的节奏把控,让文本在演唱时能自然引导听众的情感流动,实现“听觉记忆”与“情感共鸣”的双重效果。
1.主歌的“场景化递进”:从共情到共鸣的铺垫
三段主歌以“场景蒙太奇”的方式,呈现创新协作从“信念凝聚”到“分工实践”的完整路径,每一段都设置了易于代入的场景化叙事:
主歌1(晨光围圈):聚焦“共识形成”的起点,用“我们携手围成圈”的具象动作,勾勒创新者初期的团结场景——如同圆桌会议打破等级隔阂、篝火晚会拉近心灵距离,“围圈”的意象天然带有“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意味。“信念理想聚一团”的表述以“团”的意象强化集体归属感,为后续情感升华奠定基础;
主歌2(开窗追梦):转向“个体动力”的激发,以“推开心中那扇窗”“青春追梦正启航”等生活化场景,激活听众对“突破自我、追求理想”的个体经验——“开窗”可以是学生质疑课本知识的瞬间,“追梦”可以是创新创业者熬夜专研技术的坚持,让创新从“宏大叙事”落地为“个人可感知的行动”;
主歌3(架桥铺路):升维至“协同实践”的核心,通过“你架桥梁连世界/我铺大道向远方”的分工叙事,生动展现“各展所长、互补共进”的协作本质。“架桥”者可能是外交官、标准制定者,负责打破沟通壁垒;“铺路”者可能是科研人员、工程师,专注于夯实技术根基——二者角色不同却目标一致,就像北斗导航系统中,有人负责卫星研发,有人负责地面应用,共同支撑起全球服务能力。这种“分工不分家”的表述,让“协作”的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这种“场景递进”既符合人类“从个体到集体”的认知规律,又为旋律创作提供了“舒缓—渐强—激昂”的情感线索,使音乐表达与叙事逻辑形成共振。
2.副歌的“记忆点设计”:从理念到行动的强化
副歌作为歌词的“核心传播单元”,通过“短句式+关键词重复+情感递进”的设计,强化记忆点与感染力:
关键词的精准迭代:“创新之光,引领方向”到“众志之光,闪耀四方”,核心词从“创新”(事物本身)升级为“众志”(人的合力),从“引领”(路径指引)升级为“闪耀”(成果显现),形成意义的螺旋上升——从“知道要创新”到“一起去创新”,从“明确方向”到“看见成果”;
句式的节奏强化:每句以四字核心词(“创新之光”“引领方向”)为主,搭配停顿感强的逗号分隔,形成“强—弱—强—弱”的节奏韵律(如“创新・之光,引领・方向”),既便于演唱时的情感发力(在“光”“向”等字上自然强调),又符合口语传播的“短平快”特点(研究表明,4-7字的短句更易形成听觉记忆);
行动召唤的隐性植入:“我们携手共赴”的重复表述,以“我们”的集体称谓强化参与感(避免“你们”“他们”的疏离感),“共赴”的动作暗示则将情感共鸣转化为行动意愿——从“听歌”到“想参与”,从“认同理念”到“加入实践”,让副歌不仅是理念的传递,更是对“一起行动”的召唤。
3.细节的“语义留白”:从确定到开放的张力
结尾“我们携手共赴…更美的远方…”的拖长处理,以“省略号”的语义留白打破“圆满结局”的封闭性,赋予文本“未完成态”的张力。这种设计既暗合创新“永无止境”的本质(从蒸汽机到电力,从计算机到人工智能,创新从未因某个成果而止步),又为听众预留了想象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更美的远方”中填入自己的理解:学生可能想到“攻克癌症”,农民可能想到“培育高产作物”,工程师可能想到“实现碳中和”,让文本与听众形成“意义共创”的互动关系,延长了传播的生命周期。
四、语言风格的适配性:精准化与大众化的平衡之术
歌词在语言表达上实现了“专业精准性”与“大众通俗性”的有机统一,通过炼字、句式与修辞的精心设计,让“创新”这一专业命题既能被不同背景的听众理解,又不失表达的深度与美感。
1.动词的“动态赋能”:全词动词选择极具张力,赋予静态意象以生命力:“吻醒”让晨光有了温柔的主动性(区别于“照亮”的强硬感),“燃起”让火焰有了向上的爆发力(比“燃成”更具行动感),“奔涌”让星光有了持续的冲击力(比“汇聚”更显动态),“闪耀”让光芒有了辐射的感染力(比“明亮”更含情感),“更美”则更能激发人们对创新探索的向往与行动冲动(比“美好”多了一层比较维度)。这些动词的使用避免了抽象议论,让文本充满画面的流动感——听众无需专业知识,仅通过动词就能感知到“创新从萌芽到绽放”的动态过程:从“吻醒”的悄然萌发,到“燃起”的热烈行动,再到“奔涌”的持续推进,最终“闪耀”的成果显现。
2.句式的“节奏适配”:根据“叙事”与“抒情”的功能差异,灵活调整句式节奏:主歌多用长短句结合(如“跨越高山,穿越海洋/让古老智慧焕新光”),长句铺陈场景(“跨越高山,穿越海洋”),短句强化语气(“让古老智慧焕新光”),形成自然的口语韵律,贴近日常表达习惯(类似聊天时的“描述+感慨”节奏);
副歌则以工整的对仗短句为主(“创新之光,引领方向/众志之光,闪耀四方”),句式对称、节奏铿锵,既便于记忆传唱(对仗句的平仄感符合汉语韵律习惯),又增强了语言的力量感(短句的顿挫感更易传递坚定信念)。
这种句式差异让文本在“讲故事”与“抒情怀”之间自如切换,兼顾了内容的丰富性与传播的便捷性。
3.修辞的“克制与精准”:全词未用复杂修辞,仅以比喻、拟人等基础修辞实现“深入浅出”的表达,但每个修辞都精准服务于主题:
比喻的“具象化”功能:“架桥梁连世界”将“创新的连接作用”转化为“桥梁”的具象意象(桥梁的功能就是“连接”,与创新的“跨界”属性完全匹配),既通俗又准确,避免了“全球化协作”“跨域融合”等专业术语的晦涩;
拟人的“情感化”功能:“让灵感自由绽放”将“灵感”拟人化为“可绽放的生命体”(如花朵绽放般自然、美好),赋予创新以温度,消解了“创新=技术冰冷”的刻板印象,让听众感受到“创新是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对比的“共识化”功能:“不同的道路,同样的梦想”通过“差异”与“共性”的对比,用极简语言构建全球创新的价值共识——承认“道路不同”的现实,更强调“梦想相同”的本质,这种表达比长篇大论的理论阐释更具穿透力,就像“肤色不同,笑容相同”的公益宣传,用最少的字引发最广的共鸣。
结语:典范的启示——从“表达”到“共鸣”的创作哲学
《光聚未来》能成为主题歌创作的典范,核心在于精准破解了“宏大主题如何动人”的密码:以辩证思维锚定本质,用系统意象转译理念,靠结构设计引导情感,凭精准语言抵达人心。这四个维度交织成的闭环,让“创新协作”不再是悬浮的概念,而成为每个人都能触摸、参与甚至共创的情感体验。
它的成功,更在于用“方寸歌词”装下了“世界创新”的宏大命题。从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到个体与集体的共舞;从“晨光吻醒地平线”的温柔,到“星光奔涌成银河”的壮阔;从主歌里“围圈议事”的烟火气,到副歌中“携手共赴”的号召力——字里行间既有专业者能读懂的创新逻辑,也有普通人能共鸣的生活体验。就像故宫文创让文物“活”起来、北斗团队让导航“准”起来,这首歌让创新“动”了起来,更让“让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的愿景,化作了可传唱的旋律、可感知的温度。这种创作智慧,并非凭空而来。它扎根于世界创新大会十年的实践土壤,是创始人谢建超博士“以创新为光,聚全球之力”初心的艺术绽放。
《光聚未来》实现了思想与艺术共生、专业与大众共鸣——这种统一,叠加“雅俗共赏”的特质,恰恰印证了主题歌的最高境界,它不仅是世界创新大会的精神载体,更树立了主题性歌词创作中“思想性与传播性平衡”的标杆。
《光·聚未来》
——世界创新大会主题歌
暨世界创新大会成立十周年盛典(2026年会)主题歌歌词
作者:谢建超
(前奏)
(主歌1)
晨光吻醒地平线
我们携手围成圈
信念理想聚一团
在这里燃起火焰
(主歌2)
推开心中那扇窗
让灵感自由绽放
古老智慧焕新光
青春追梦正启航
(副歌1)
跨越高山,穿越海洋
创新之光,引领方向
不同的道路,同样的梦想
不同的语言,同样的渴望
(间奏)
(主歌1,重复)
晨光吻醒地平线
我们携手围成圈
信念理想聚一团
在这里燃起火焰
(主歌3,构建高潮)
你架桥梁连世界
我铺大道向远方
星光奔涌成银河
照亮共同的梦想
(副歌2,高潮)
跨越高山,穿越海洋
众志之光,闪耀四方
不同的道路,同样的梦想
不同的语言,同样的渴望
(副歌3,更强-升华)
跨越高山,穿越海洋
不同的道路,同样的梦想
不同的语言,同样的渴望
我们携手共赴
更美的远方
(结尾,缓慢-有力-充满希望)
我们携手共赴…
更美的远方…
作品《光·聚未来》歌词发表于2025年7月25日,作者为世界创新大会创始人兼秘书长谢建超博士。
(The author of 《Light the Future》 is Dr. Xie Jianchao, founder and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World Innovation Conference, and was published on 25 July 2025.)
文章来源:世界创新大会组委会秘书处,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及来源。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