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本文作者:世界创新大会组委会秘书长谢建超。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5年9月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以98.7分的综合评分,历史性超越日本“东京-横滨”地区(97.2分),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连续五年位列该排行榜第二名,“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今年为何能首次登顶?
这一突破性成就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经过数年深耕,终于登顶全球创新之巅,其创新模式与效能已获得国际认可。
制胜关键:风险资本赋能创新转化
本次排名变化的深层原因在于评价体系的革新。WIPO首次将“风险资本(VC)交易量”纳入核心评价指标,与“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科研论文发表量”共同构成三大评价维度。这一转变凸显了对创新成果市场化转化能力的重视。
数据显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风险资本交易量全球占比达2.9%,高于东京-横滨集群的2.2%。截至2025年上半年,大湾区风险投资案例超3000起,其中60%投向处于“技术验证-量产落地”阶段的科技企业,显著高于全球45%的平均水平,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协同优势:三地融合构建创新生态圈
大湾区的创新竞争力源于香港、深圳、广州三地基于各自资源优势形成的协同机制。香港依托普通法体系和国际化营商环境,聚集了5所世界百强高校和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知识产权纠纷平均审理周期为4.2个月,低于东京的6.8个月。
深圳发挥市场化优势,培育了2.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营收超10亿元的领军企业超过500家。2024年,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8%,华为、大疆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均超15%,“实验室技术”向“产品化”转化周期较全球平均水平缩短40%。
广州则凭借42所高校和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汽车制造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2024年,广州汽车制造业产值超6000亿元,为智能驾驶、车规级芯片等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这种“港科研+深圳转化+广州应用”的创新模式推动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5%,远高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
制度突破:跨境合作畅通创新要素流动
大湾区通过布局28个重大创新平台,构建了“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网络。这些平台累计引进院士团队86个,孵化科技企业超1200家,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超5000项。
在制度创新方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试行“港深双城管理”,实现科研资金、设备、数据跨境流动,已吸引落地高端科研项目158个。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立粤港澳知识产权互认机制,将跨境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时间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累计处理跨境纠纷超300宗。
这些制度创新有效降低了创新活动的制度成本。截至目前,大湾区已实现港澳科研资金跨境使用超过50亿元,累计完成知识产权跨境认定800余项,吸引200多个高端科研团队落户。
未来展望:从领先到卓越的新征程
站在新的起点上,大湾区需要在三个方面继续发力:一是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卡脖子”前沿技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二是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规则体系,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形成中国标准;三是深化粤港澳协同机制,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四是强化基础研究投入,推动香港高校与深圳、广州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大湾区登顶全球创新榜,不仅展现了中国创新实力,更为后发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作为立足大湾区、面向世界的国际创新交流合作平台,世界创新大会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助力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世界创新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
(作者谢建超系世界创新大会组委会秘书长)
文章来源:世界创新大会组委会秘书处,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及来源。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