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谋划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任务专章部署,明确提出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强化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技术的创新引领作用”。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作为通用技术的乘数效应——它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更是重塑生产要素、变革生产方式、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核心引擎”。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产业升级迫在眉睫的当下,以人工智能创新突破驱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人工智能创新突破是夯实新质生产力“技术基座”的根本前提,呼应全会“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战略导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质的跃升”,而这种跃升首先依赖于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突破。从大模型的“涌现能力”到自主可控的算力芯片,从多模态交互技术到数据要素的高效治理,人工智能领域的每一步进阶,都在重构生产力的底层逻辑。“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700亿元,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居全球首位,已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但也要看到,高端算力供给、核心算法优化、基础软件生态等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贯彻全会精神,就必须聚焦这些关键环节,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布局,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市场协同攻关”机制,让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是释放新质生产力“乘数效应”的关键路径,落实全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要求。全会强调“将技术供给转化为产业动能”,而人工智能的价值恰恰体现在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在制造业,工业AI视觉检测将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9%以上,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生产线全流程智能化管控;在服务业,智能风控系统让金融服务效率提升3倍,AI诊疗辅助系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精准诊断支持;在农业,智慧农业平台通过“AI+物联网”实现精准灌溉、病虫害预警,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从“AI+智能制造”到“AI+绿色能源”,从“AI+民生服务”到“AI+社会治理”,人工智能正以“渗透者”“赋能者”的角色,打破产业边界、重构价值链,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催生出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元宇宙等新业态,完美诠释了全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
人工智能生态构建是保障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撑,契合全会“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全局部署。人工智能创新绝非单点突破,而是需要政策、人才、治理等多维度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在人才培育上,需构建“基础研究人才+应用开发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多层次梯队,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机制,让人才成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在政策保障上,要完善人工智能创新激励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治理体系上,需平衡创新发展与安全可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数据安全标准,防范算法偏见、数据泄露等风险。这种“人才为核、政策为基、治理为要”的生态体系,正是对全会“构建良好创新生态”要求的精准落实,为人工智能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当前,全球正处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人工智能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焦点。“十五五”时期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推动人工智能创新突破、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把人工智能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以技术突破夯实根基,以产业融合释放效能,以生态构建保驾护航,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智能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也为全球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本文作者谢云龙(YunLoong Xie),本名谢建超,哲学博士研究生,创新研究领域学者、全球创新合作推动者,世界创新大会创始人、秘书长,长期致力于创新政策、创新战略与全球创新治理研究。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